肝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及全身症状。这些症状按严重程度从早期表现到终末期依次发展,需及时识别干预。
1、黄疸:
肝衰竭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是皮肤和巩膜黄染,由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黄疸程度与肝细胞坏死范围相关,严重时全身皮肤呈橙黄色,可能伴随皮肤瘙痒。
2、凝血障碍: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患者表现为皮下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超过1.5是诊断肝衰竭的重要指标。
3、肝性脑病:
血氨等毒性物质蓄积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早期表现为睡眠颠倒、性格改变,进展期出现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晚期可能陷入昏迷。根据West-Haven标准可分为I-IV期,需通过降氨药物和限制蛋白饮食干预。
4、腹水形成:
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导致腹腔积液积聚。患者腹部膨隆伴移动性浊音,严重时出现脐疝或膈肌抬高引起的呼吸困难。腹水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会加重病情,表现为腹痛和发热。
5、全身衰竭:
代谢紊乱引发持续低热、极度乏力、食欲丧失等全身症状。由于肝脏解毒功能丧失,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肝肾综合征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清转氨酶初期升高后快速下降的"酶胆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肝衰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5-1g/kg体重,以植物蛋白为主。可适量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限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监测每日尿量、体重变化,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出现精神症状时需专人看护,床边加装护栏防止坠床。建议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绝对禁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氨及凝血功能指标,必要时考虑人工肝支持治疗或肝移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