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起马牙子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布于 2025/06/13 19:35

婴儿马牙子通常是指新生儿牙龈上出现的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医学上称为上皮珠或牙板囊肿。马牙子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白色颗粒、无痛感、不影响进食、短期存在、可自行脱落等特征。

1、局部白色颗粒

马牙子表现为牙龈边缘或牙槽嵴上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或黄白色凸起,质地较硬,常对称分布在上下颌牙龈。这些颗粒由角化的上皮细胞堆积形成,表面光滑,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晰。家长可用干净纱布轻轻擦拭确认是否固定附着。

2、无痛感

马牙子不会引起婴儿疼痛或不适,触诊时婴儿无哭闹反应。与口腔溃疡或鹅口疮不同,马牙子周围的牙龈组织无红肿充血表现。部分婴儿可能因异物感出现短暂啃咬动作,但不会影响正常情绪和睡眠。

3、不影响进食

马牙子不会干扰婴儿吸吮和吞咽功能,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均不受影响。颗粒体积较小且位置表浅,不会造成哺乳时牙龈压痛。若婴儿出现拒食现象需排查其他口腔问题如舌系带过短或口腔感染。

4、短期存在

马牙子通常在出生后4-6周内出现,持续2-3周后会自然消退。上皮珠是牙板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组织,随着牙槽骨生长会逐渐被吸收或脱落。超过3个月未消退需就医排除真牙早萌或囊肿等异常情况。

5、可自行脱落

马牙子无需特殊处理,绝大多数会随黏膜代谢自然脱落。禁止用针挑破或用力擦拭,以免损伤牙龈黏膜引发感染。极少数因摩擦导致黏膜破损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儿童专用口腔凝胶保护创面。

家长发现马牙子时无须过度担忧,保持日常口腔清洁即可。哺乳后用温水浸湿的纱布轻拭牙龈和舌面,避免奶渍残留。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若伴随发热、牙龈红肿或口腔异味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口腔科。注意区分马牙子与鹅口疮的白色斑膜,后者需抗真菌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