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脚后跟起水泡可能与摩擦刺激、真菌感染、汗疱疹、接触性皮炎、手足口病等原因有关。水泡是皮肤表层因炎症或损伤形成的液体聚集,需结合伴随症状判断具体病因。
1、摩擦刺激
鞋子不合脚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脚后跟反复摩擦,形成机械性水泡。表现为局部透明小泡,伴有红肿疼痛。建议更换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抓挠,水泡未破溃时可保留表皮保护创面。
2、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等真菌侵袭足部皮肤可能引发水泡型足癣,水泡周围常见脱屑、瘙痒。真菌感染与潮湿环境有关,家长需注意保持孩子足部干燥,避免共用毛巾。确诊需通过真菌镜检。
3、汗疱疹
夏季多发于手脚的对称性小水泡,与出汗不良或过敏有关。水泡深在皮内,呈米粒大小,可能伴随灼热感。建议减少接触洗涤剂,局部冷敷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就医排除特异性皮炎。
4、接触性皮炎
袜子染料、新鞋胶水等致敏原接触皮肤后可能引发过敏性水泡,边界清晰伴剧烈瘙痒。家长应排查近期接触物,用清水冲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药膏。反复发作需做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5、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特征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红色丘疹和水泡,可能伴随发热。具有较强传染性,家长需隔离患儿并消毒用品,观察是否出现嗜睡等重症表现。
日常需选择棉质吸汗袜子,每日更换清洗;运动后及时清洁足部并完全擦干;避免穿塑料或橡胶材质的不透气鞋。若水泡持续增多、渗液浑浊或孩子出现发热,应立即就医。真菌感染需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手足口病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退。不建议自行挑破水泡,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