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五期,主要有肾小球高滤过期、静息期、微量白蛋白尿期、大量蛋白尿期、肾衰竭期。
1、肾小球高滤过期
肾小球高滤过期是糖尿病肾病的第一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脏体积增大。此时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尿常规检查也可能显示正常。这一阶段的病理改变是可逆的,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患者需要注意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静息期
静息期是糖尿病肾病的第二期,肾脏病理改变持续存在但临床表现仍不明显。此期肾小球基底膜开始增厚,系膜基质轻度增生。患者可能在剧烈运动后出现短暂性微量白蛋白尿,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仍是关键治疗措施,同时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减轻肾脏负担。
3、微量白蛋白尿期
微量白蛋白尿期是糖尿病肾病的第三期,也是临床诊断的早期阶段。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在30-300毫克/24小时,普通尿常规检查可能仍为阴性。此期肾小球病变已较明显,及时干预可部分逆转病情。除控制血糖血压外,可能需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保护肾功能。
4、大量蛋白尿期
大量蛋白尿期是糖尿病肾病的第四期,患者尿蛋白排泄超过300毫克/24小时,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此期肾小球硬化程度加重,肾功能开始进行性下降。治疗上需严格限制盐分和蛋白质摄入,控制血压在较低水平,必要时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准备。
5、肾衰竭期
肾衰竭期是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至15毫升/分钟以下,出现严重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症状。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此期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需综合管理电解质紊乱、贫血、骨矿物质代谢异常等多系统问题。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饮食总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保持适度运动,避免感染和脱水等加重肾损伤的因素。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降糖药和降压药剂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出现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