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调整、口服补液盐、益生菌、抗生素、止泻药等。感染性腹泻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针对性治疗。
1、饮食调整
腹泻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低乳糖配方奶粉,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可少量多次进食米汤、稀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急性期暂禁食生冷、粗纤维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2、口服补液盐
使用低渗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补液时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呕吐严重者可每5分钟喂5毫升。补液盐可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3、益生菌
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能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缩短腹泻病程。益生菌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活性成分被破坏。持续使用5-7天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4、抗生素
细菌性腹泻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性腹泻禁用抗生素,寄生虫感染需使用甲硝唑。抗生素疗程通常3-5天,需完成全程治疗。
5、止泻药
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体及其毒素,保护肠黏膜。洛哌丁胺适用于无发热的非侵袭性腹泻,但2岁以下幼儿禁用。止泻药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掩盖病情。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脱水体征。母乳喂养儿应增加哺乳频率,人工喂养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皮炎。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惊厥需立即就医。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