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受累部位及临床表现。血管炎主要累及血管壁炎症,而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两者在病因、症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上均有显著差异。
1、病因差异
血管炎的病因可能与感染、药物或遗传因素诱发的血管壁免疫异常有关,部分类型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以滑膜组织异常免疫反应为主,与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密切相关,遗传易感性如HLA-DR4基因位点更常见。
2、症状表现
血管炎常表现为多系统损害,如皮肤紫癜、周围神经病变、肾脏受累或肺部出血,症状因受累血管大小而异。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症状为晨僵、对称性小关节肿痛,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较血管炎更轻微。
3、诊断标准
血管炎诊断依赖组织活检显示血管壁炎症,辅以ANCA检测和影像学评估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根据关节症状持续时间、血清学标志物及X线显示的关节侵蚀性改变进行诊断,2010年ACR分类标准更侧重抗体检测。
4、治疗原则
血管炎急性期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控制炎症,重症需生物制剂干预。类风湿关节炎以甲氨蝶呤为首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适用于中重度患者。
5、预后特点
血管炎预后与分型相关,累及重要器官者可能遗留肾功能不全或肺纤维化等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经规范治疗可延缓关节破坏,但疾病活动度长期控制不佳者可能出现关节功能丧失,心血管事件风险较常人增高。
两类疾病均需长期随访管理。血管炎患者需监测器官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应定期评估关节活动度和影像学进展。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度进行关节保护性运动如游泳,避免吸烟等加重血管损伤的因素。出现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