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患者需采取药物干预、环境调整、心理疏导、行为约束及医疗团队协作等措施。激越状态可能由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或急性应激反应等因素引发,表现为言语攻击、肢体冲突、过度兴奋或自伤行为等症状。
1.药物干预
针对激越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氟哌啶醇注射液、劳拉西泮片或奥氮平口崩片等药物。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快速控制兴奋状态,劳拉西泮作为苯二氮卓类药物能缓解急性焦虑,奥氮平则适用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激越。使用中需监测锥体外系反应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环境调整
将患者转移至安静、光线柔和的独立空间,移除可能造成伤害的尖锐物品。降低环境刺激强度有助于减少感官超负荷,通过调整室温至适宜范围、提供柔软座椅等措施促进情绪平复。必要时可安排专人陪护避免意外发生。
3.心理疏导
采用非对抗性沟通方式,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进行简短清晰的对话。避免直接目光接触或肢体触碰,用平稳语速表达理解如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安。可尝试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或注意力转移技巧。
4.行为约束
当存在严重自伤伤人风险时,经专业评估后可采用保护性约束带进行四肢固定。约束过程需至少3名受过培训的人员协作,每15分钟检查肢体循环状况,约束时间不超过4小时。同步配合药物控制以尽快解除约束状态。
5.团队协作
精神科医师负责诊断评估,护士执行给药与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治疗师介入后续认知行为干预。对于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激越,需联合神经内科或内分泌科进行病因治疗。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制定个体化处理方案。
激越状态缓解后应维持低刺激环境,提供易消化高蛋白饮食补充能量消耗,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每日进行15-20分钟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预防复发。家属需学习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如坐立不安或语速增快,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干预。定期复查评估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逐步建立替代性应对策略取代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