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可能由胆结石、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胆囊炎是胆囊壁的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1、胆结石
胆结石是胆囊炎最常见的诱因。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引发炎症反应。长期高脂饮食、肥胖、快速减肥等因素可能促进结石形成。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常伴随阵发性绞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和症状选择药物溶石或手术切除胆囊。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逆行感染可导致胆囊炎。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通过胆道系统进入胆囊,在胆汁淤积时大量繁殖。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易发生细菌性胆囊炎。这类胆囊炎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3、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能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刺激胆囊壁引发化学性炎症。妊娠期激素变化也可能减缓胆囊收缩,导致胆汁淤积。这类胆囊炎症状相对较轻,通过恢复饮食、促进胆囊收缩多可缓解。
4、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诱发胆囊炎。寄生虫阻塞胆道或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同时带入病原体。疫区居民或有生食鱼虾习惯者风险较高。寄生虫性胆囊炎可能反复发作,需进行驱虫治疗并改善饮食习惯。
预防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油腻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出,减少淤积风险。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胆结石等问题,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胆囊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