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管结石不手术可能导致胆管梗阻、反复感染或肝功能损害。肝胆管结石的处理方式主要有药物溶石治疗、内镜取石、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肝移植等。
1、药物溶石治疗
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可通过改变胆汁成分促进小结石溶解,适用于胆固醇性结石且直径小于1厘米的情况。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变化,若出现发热、黄疸加重需立即就医。
2、内镜取石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能直接取出胆总管下端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肝内胆管结石因位置特殊,取石成功率相对较低,术后可能需留置鼻胆管引流。
3、经皮肝穿刺引流
对于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胆汁,快速控制感染。该方法属于暂时性治疗手段,后续仍需处理原发病灶,长期留置引流管可能引发胆漏或导管相关感染。
4、外科手术切除
肝部分切除术能彻底清除病灶区结石和狭窄胆管,适用于局限性肝叶萎缩或纤维化的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胆汁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5、肝移植
终末期胆管病变合并肝硬化时需考虑肝移植,这是唯一能根治广泛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手术风险高且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仅适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重症病例。
肝胆管结石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汁分泌。适当补充维生素K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定期检测肝功能与肿瘤标志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时须及时就医,拖延治疗可能引发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胆超声复查,根据结石进展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