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患儿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结核播散、肺外结核、生长发育迟缓、肺功能损害及耐药性结核。结核播散可导致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肺外结核常见于淋巴结、骨骼或肾脏,生长发育迟缓与长期消耗有关,肺功能损害表现为慢性咳嗽和呼吸困难,耐药性结核会增加治疗难度。
1、结核播散
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肺结核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引发粟粒性肺结核,表现为全身多发粟粒状病灶,患儿可出现持续高热、乏力等症状。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并发症,初期有头痛、呕吐,后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需紧急医疗干预。
2、肺外结核
结核杆菌可侵袭肺外器官,淋巴结结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骨骼结核多累及脊柱导致驼背畸形,肾脏结核可引起血尿和排尿困难。这些病灶往往需要联合抗结核药物与外科处理,治疗周期较长。
3、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结核感染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营养消耗增加,患儿可能出现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结核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骨骼发育,同时慢性咳嗽影响进食,形成营养不良恶性循环。
4、肺功能损害
持续肺部炎症可造成支气管狭窄、肺不张等结构性改变,遗留慢性咳嗽、运动耐力下降。重症患儿可能出现支气管扩张,成年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部分病例需肺功能康复训练改善通气障碍。
5、耐药性结核
不规则用药易诱导结核杆菌基因突变,产生对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药物的耐药性。耐药结核需使用二线药物如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治疗周期延长至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显著增加。
家长发现患儿存在低热盗汗、咳嗽超过两周、颈部肿块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规范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治疗期间每月监测肝功能,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痊愈后仍需定期胸片复查,观察是否存在钙化灶或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