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判断骨头没事且仅为伤筋,可通过观察肿胀程度、疼痛特点、活动能力等初步鉴别。若局部无剧烈压痛、能负重行走、肿胀较轻且无畸形,通常提示软组织损伤;若出现持续剧痛、无法承重或关节变形,需警惕骨折可能。
崴脚后24小时内局部出现轻度肿胀和淤青,按压疼痛局限在韧带区域,踝关节可轻微活动但受限,属于典型韧带拉伤表现。此时冰敷可减轻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有助于稳定关节,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或洛索洛芬钠贴剂缓解症状。伤后48小时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配合抬高患肢减少组织液渗出。
当崴脚后立即出现关节畸形或异常活动,触碰特定骨点引发尖锐疼痛,甚至听到骨擦音,提示可能存在骨折。踝关节外侧或内踝骨突处持续压痛不缓解,完全无法负重行走超过三步,肿胀迅速扩散至足背,这些表现需及时进行X线检查排除撕脱性骨折或腓骨远端骨折。部分隐匿性骨折早期症状与韧带损伤相似,若休息3天后疼痛无减轻或夜间加重,应复查CT明确诊断。
伤筋恢复期间建议佩戴护踝支具2-4周,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可进行踝泵训练促进康复,即缓慢做勾脚尖和绷脚尖动作,每日3组每组15次。若两周后仍存在关节不稳感,需就医评估是否合并韧带断裂。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适量摄入猪蹄筋、牛筋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有助于软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