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胃溃疡、贫血、胃黏膜恶变等严重后果。慢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1、胃溃疡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黏膜深层形成溃疡。胃溃疡患者可能出现规律性上腹痛、黑便,严重时可发生穿孔或出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2、贫血
慢性胃炎影响铁和维生素B12吸收,长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需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同时治疗原发病。
3、胃黏膜恶变
长期炎症刺激可能诱发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增加胃癌风险。患者可能出现消瘦、呕血、腹部包块等表现。需定期胃镜监测,必要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干预。
慢性胃炎患者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等,少食多餐。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精神紧张。出现持续上腹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胃镜,遵医嘱规范用药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