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可通过清洁耳道、局部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刺激物、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通常由真菌感染、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耳道损伤、不当挖耳等原因引起。
1、清洁耳道
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需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除耳道内的真菌团块及分泌物,避免自行挖耳导致损伤。生理盐水冲洗或负压吸引可有效减少真菌负荷,为后续药物治疗创造条件。清洁后可能出现短暂耳道不适,通常1-2天缓解。
2、局部抗真菌药物
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环吡酮胺软膏等抗真菌药物可直接抑制耳道真菌生长。药物需覆盖整个感染区域,连续使用7-14天。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灼热感,若持续超过3天或加重需就医。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复方制剂以防真菌扩散。
3、保持耳道干燥
沐浴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游泳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潮湿环境易导致真菌复发,可每日用医用棉签轻拭耳道口分泌物。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减少真菌滋生环境。
4、避免刺激物
停止使用耳机、助听器等耳道内置设备直至痊愈。避免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物质流入耳道。改掉挖耳习惯,减少棉签使用频率,防止耳道皮肤屏障受损。过敏体质者需排查接触性致敏原。
5、定期复查
治疗结束后2周需复查耳镜观察疗效,顽固性感染需进行真菌培养指导用药。复发患者应排查免疫缺陷可能。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者需评估药物调整方案。合并鼓膜穿孔者需警惕中耳真菌感染。
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需选择透气性好的枕头,避免侧卧压迫患耳。饮食上限制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增强皮肤抵抗力。恢复期间避免潜水、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活动。出现听力下降、耳痛加剧或面部麻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诊,警惕真菌向深部组织侵袭。日常可定期用75%酒精棉签清洁耳廓褶皱处,但禁止深入耳道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