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动态观察等方式诊断。该损伤多由产伤、外伤或炎症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上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等症状。
1、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上肢肌力、反射及皮肤感觉评估神经功能。医生会检查肩肘腕关节活动度,测试握力与捏力,对比健侧与患侧差异。若出现霍纳综合征(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需警惕颈8胸1神经根损伤。体格检查可初步定位损伤范围,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程度。
2、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能客观评估神经传导功能。肌电图可检测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纤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可量化轴索损伤程度。该检查对判断完全性或部分性损伤有重要意义,但婴幼儿需在镇静下进行。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无辐射且可动态观察神经走行,适用于婴幼儿筛查。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神经根撕脱、血肿或瘢痕压迫,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定位损伤部位。CT脊髓造影对神经根鞘膜损伤诊断敏感性较高,但需造影剂注射。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可排查感染性神经炎,肌酸激酶升高提示肌肉损伤。脑脊液检查适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免疫性神经病变鉴别。遗传代谢病筛查可排除某些先天性神经病变。
5、动态观察
对于轻度损伤,定期评估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至关重要。采用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分级量表记录肌力改善程度,通过抓握玩具等日常活动观察功能进展。若3-6个月无恢复迹象需考虑手术干预。
家长发现儿童上肢活动异常时应尽早就医,避免提拉患肢加重损伤。康复期可进行温水浴缓解肌肉紧张,使用矫形器维持关节功能位。营养方面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和B12促进神经修复,但所有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