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牙龈癌通常由长期口腔炎症刺激、烟草使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不良修复体刺激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牙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适用于早期局限性病变。常见术式包括局部扩大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可彻底清除病灶组织,但可能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外观。术后需配合修复治疗,如赝复体或种植牙修复。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通过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DNA,控制肿瘤生长。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黏膜炎、口干症等。治疗期间需加强口腔护理,使用含氟漱口液预防放射性龋齿。
3、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多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牙龈癌,常用药物包括顺铂注射液、氟尿嘧啶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等。化疗药物通过血液循环杀灭全身癌细胞,但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靶点,如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可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相比传统化疗,靶向药物副作用较小,但需进行基因检测确定适用人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等,多数可对症处理。
5、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可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抑制。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复发或转移性病例。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牙龈癌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建议每3-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和影像学评估。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戒烟限酒。饮食宜选择软烂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适当进行张口训练预防颞下颌关节僵硬,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复诊。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可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