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可通过冷敷、抬高患肢、药物干预等方式消肿。足部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长期劳损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疼痛、淤血、活动受限等症状。
1、冷敷
冷敷适用于骨折后48小时内,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局部渗出和肿胀。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患处,每次持续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冷敷时需用干净布料隔开冰袋与皮肤。若皮肤出现麻木或苍白应立即停止。
2、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将足部垫高超过心脏水平20-30厘米。卧床时可使用软枕支撑,坐立时保持足部平放于凳面。持续抬高可缓解肿胀,但需避免压迫骨折部位。伴有静脉血栓风险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抬高度数。
3、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需严格遵医嘱,常用消肿药物包括地奥司明片、七叶皂苷钠片、迈之灵片等。地奥司明片可改善微循环,七叶皂苷钠片具有抗炎作用,迈之灵片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使用前需排除药物过敏史,服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足部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适度活动,避免患肢长时间下垂。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如牛奶、鱼肉等,促进骨骼修复。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皮肤发紫、剧烈疼痛时需及时复查,排除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足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