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指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细菌,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有与感染者共用餐具、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免疫力低下、胃酸分泌异常、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胃镜检查等方式诊断,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1、与感染者共用餐具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唾液传播,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可能增加感染概率。日常需注意分餐制,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感染者使用过的餐具应高温消毒,家庭成员可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筛查。
2、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
摄入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生冷食物、未煮沸的水可能导致感染。建议避免生食,食物充分加热,饮用水煮沸后饮用。外出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减少路边摊等高危场所就餐。
3、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更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别注意胃部健康。可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方式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4、胃酸分泌异常
胃酸分泌不足或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幽门螺旋杆菌更易在胃部定植。长期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可能影响胃酸分泌。出现胃部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保护胃黏膜。
5、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对幽门螺旋杆菌更易感。有家族胃病史者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胃部检查。确诊感染后需规范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三联或四联疗法。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感染者应完成全程药物治疗,治疗后复查确认根除。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胃肠菌群平衡。出现反复胃痛、反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