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的常见部位主要有头部、颈部、肩部、腰部和关节。这些部位的疼痛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外感邪气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1、头部:
头部疼痛在中医称为头痛,常见类型包括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和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多位于后枕部,常因风寒侵袭所致;阳明头痛多在前额,与胃肠积热相关;少阳头痛多在头侧,多由肝胆火旺引起。治疗需辨证施治,风寒型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型可用桑菊饮,肝阳上亢型可用天麻钩藤颗粒。
2、颈部:
颈部疼痛多属项痹范畴,常见于长期低头或感受风寒湿邪。颈椎病在中医认为与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有关,表现为颈部僵硬、转侧不利。外治法可用艾灸大椎穴,内服可选用颈复康颗粒。日常需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适当做颈部保健操。
3、肩部:
肩部疼痛多属痹证,常见五十肩(肩周炎),中医称为漏肩风。多因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经络闭阻,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夜间痛甚。急性期可用桂枝汤加减,慢性期可用独活寄生丸配合针灸治疗。康复期建议进行爬墙锻炼改善功能。
4、腰部:
腰部疼痛在中医属腰痛范畴,常见原因包括肾虚、寒湿、瘀血等。急性腰扭伤多属气滞血瘀,可用身痛逐瘀汤;慢性劳损多伴肾虚,可用壮腰健肾丸。艾灸肾俞、命门穴有助温阳散寒。日常需注意腰部保暖,避免久坐久站。
5、关节:
关节疼痛属痹证,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风寒湿痹表现为关节冷痛,可用防风汤;风湿热痹见关节红肿热痛,可用宣痹汤;久病肝肾亏虚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外治法可用雷火灸,配合适当功能锻炼保持关节活动度。
中医认为疼痛多与气血运行失常相关,日常应注意保暖避风,规律作息以养正气。饮食宜清淡温补,适量食用生姜、红枣等温通之品。疼痛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适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气血调和,预防疼痛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