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鼻炎多由外感风寒、肺脾气虚、肝胆湿热、肾阳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与脏腑功能失调及外邪侵袭密切相关。
1、外感风寒
风寒之邪侵袭鼻窍是鼻炎的常见诱因,多因气候骤变或受凉导致。患者常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有畏寒头痛。中医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配合艾灸迎香穴。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鼻腔。
2、肺脾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虚弱时卫外不固易发鼻炎。症状多见鼻痒、嗅觉减退、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常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调理,食疗可加入黄芪、山药等健脾益肺之品。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嗓,适当练习八段锦增强体质。
3、肝胆湿热
情志不畅或饮食肥甘可致肝胆湿热上蒸鼻窍,引发鼻窦区域胀痛、黄稠鼻涕、口苦等症状。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清利肝胆,配合菊花、夏枯草代茶饮。此类患者需调节情绪,限制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湿热内生。
4、肾阳不足
久病体弱或房劳过度耗伤肾阳,可致鼻黏膜苍白、清水样分泌物持续不断,遇冷尤甚。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配合督脉灸法。日常可食用核桃、羊肉等温补食物,冬季尤其要注意足部及腰部保暖,避免熬夜耗伤阳气。
5、气滞血瘀
病程迁延或外伤可能导致鼻甲增生、鼻黏膜暗红,出现持续性鼻塞、头痛固定不移。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活血通窍,外治可用川芎、白芷等中药熏蒸。此类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适当按摩鼻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鼻炎患者需根据体质差异辨证调理,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坚持盐水洗鼻保持鼻腔清洁。发作期可食用葱白生姜粥散寒通窍,缓解期用山药红枣粥健脾固本。适度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正气,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使用滴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