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梗阻和大肠梗阻的区别主要在于梗阻部位、症状表现、病因及处理方式的不同。小肠梗阻多由肠粘连、肠套叠或肿瘤引起,典型症状为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大肠梗阻常见于肿瘤或粪石阻塞,以腹胀、排便停止为主。两者均需及时就医,但治疗方案因梗阻性质和部位而异。
小肠梗阻通常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物可能含胆汁或粪样物质,早期肠鸣音亢进。由于小肠负责营养吸收,梗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常见病因包括术后粘连、疝气嵌顿或克罗恩病引发的狭窄。影像学检查可见小肠扩张和气液平面,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部分病例需手术解除粘连或切除病变肠段。
大肠梗阻腹胀更为显著,疼痛多位于下腹且呈持续性,呕吐出现较晚。结肠肿瘤、憩室炎或乙状结肠扭转是主要诱因,老年患者更常见。腹部X线显示结肠袋形消失,CT可定位梗阻点。非绞窄性梗阻可尝试灌肠缓解,但多数需手术切除肿瘤或行肠造瘘。相比小肠梗阻,大肠梗阻更易发生肠壁缺血穿孔。
日常预防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腹部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风险。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排便异常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复查,肿瘤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