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总是低于36度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温度过低、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补充营养、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基础体温天生偏低,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这类情况通常无伴随症状,且长期稳定在35.5-36度之间,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监测体温,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需就医排查。
2、环境温度过低
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适应性降低,表现为体温偏低。常伴随手脚冰凉、皮肤苍白等末梢循环不良症状。可通过增添衣物、使用取暖设备、饮用温补类药膳调理,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导致体温持续低于36度。多伴随怕冷、嗜睡、体重增加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替代治疗。
4、营养不良
长期热量摄入不足或蛋白质缺乏会影响产热功能,常见于过度节食或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能伴随消瘦、水肿、头发干枯等表现。需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必要时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5、慢性感染
结核病、慢性肝炎等消耗性疾病可能导致持续性低体温。通常伴有盗汗、长期低热、乏力等症状。需完善病原学检查,针对病因使用异烟肼片、恩替卡韦分散片等抗感染药物。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测量基础体温并记录变化;冬季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红枣、桂圆等温性食物摄入;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减肥。若体温持续低于35度或伴随明显不适,需及时排查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严重内分泌疾病。日常可进行快走、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空腹运动诱发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