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打石膏后可通过保持石膏干燥、观察肢体血液循环、避免石膏受压、防止皮肤损伤、适当抬高患肢、合理饮食、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
1、保持石膏干燥
石膏遇水容易软化变形,失去固定作用。日常护理中需避免石膏接触水,洗澡时可用防水套保护石膏部位。若不慎沾水,可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但不可用热风以免烫伤皮肤。石膏固定期间禁止游泳或浸泡水中活动。
2、观察肢体血液循环
家长需每日检查石膏远端肢体颜色、温度及感觉。正常应为粉红色、温暖且有知觉。若出现苍白、青紫、冰凉或麻木感,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需立即就医调整石膏松紧度。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家长更需密切观察其哭闹情况。
3、避免石膏受压
石膏未完全硬化前需用掌心托扶,不可用手指按压形成凹陷。睡眠时避免患侧卧位压迫石膏,可在石膏下方垫软枕分散压力。乘坐交通工具时注意保护石膏部位免受碰撞。石膏表面出现裂纹或断裂需及时就医更换。
4、防止皮肤损伤
石膏边缘可能摩擦皮肤引起红肿破溃,可用棉布包裹边缘缓冲。每日检查石膏内皮肤是否瘙痒、疼痛,禁止用尖锐物品伸入抓挠。发现皮肤压疮表现为持续疼痛或异味渗出时,需拆除石膏处理创面。
5、适当抬高患肢
骨折初期应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可用枕头垫高减轻肿胀。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下肢骨折卧床时垫高足部。抬高角度以15-30度为宜,过度抬高可能影响血液供应。肿胀消退后可根据医生指导调整体位。
6、合理饮食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摄入富含钙质的牛奶、豆腐、小鱼干等食物,配合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促进胶原合成。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高脂食物影响愈合。适当补充水分预防便秘,但夜间需控制饮水量减少起夜。
7、定期复查
按医嘱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对位情况,通常首次复查在打石膏后1周,之后每2-4周复查一次。发现石膏松动、患肢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需提前就诊。拆除石膏后需按康复计划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小儿骨折愈合期间家长需保持耐心,石膏护理通常需要4-8周时间。日常注意观察孩子活动情况,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拆除石膏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关节活动受限,通过温水浸泡和轻柔按摩可帮助恢复。若发现患肢长度不一致或异常弯曲等畸形愈合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