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空气污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雾化吸入、氧疗、补液等方式治疗。
1、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鼻病毒、腺病毒等也可能导致发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侵入细支气管黏膜,引发上皮细胞坏死和炎症介质释放。患儿会出现阵发性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临床常用利巴韦林颗粒进行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喘息严重时需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
2、过敏反应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刺激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黏膜水肿。这类患儿多有特应性体质或过敏家族史,发作时除喘憋外常伴鼻痒、打喷嚏等过敏症状。需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明确致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配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抑制白三烯,急性发作时需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缓解支气管痉挛。
3、空气污染
被动吸烟、PM2.5等污染物长期刺激呼吸道,会破坏气道纤毛清除功能并增加黏膜通透性。这类患儿病情易反复,咳嗽迁延不愈,肺部可闻及固定湿啰音。治疗需严格避免污染源暴露,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化痰,配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控制气道炎症,严重低氧血症时需住院进行经鼻高流量氧疗。
4、免疫功能低下
早产儿、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发生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其发病与SIgA分泌不足、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有关,临床表现为发热、三凹征、喂养困难等。除常规治疗外,需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补充维生素AD滴剂增强免疫力,必要时使用干扰素α1b注射液调节免疫应答。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可继续坚持,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宜选择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喂养。恢复期可进行抚触按摩促进排痰,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需学会识别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血氧饱和度低于92%等危重征兆,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胸片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