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益生菌补充、静脉补液、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儿童结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遗传、食物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引起。
1、腹痛
腹痛是儿童结肠炎的常见症状,多位于左下腹或脐周,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隐痛。可能与肠道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有关。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持续疼痛需就医排除肠梗阻等并发症。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消旋山莨菪碱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2、腹泻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稀薄,严重时每日可达10次以上,可能伴随黏液或脓血。需注意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由细菌感染引起时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病毒性腹泻可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
3、血便
血便提示肠道黏膜损伤,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表面。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治疗可选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严重出血需输血支持。
4、发热
发热多由感染性结肠炎引起,体温可达38-39℃,可能伴随寒战。需监测体温变化,物理降温无效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细菌性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地尼分散片,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5、体重下降
长期腹泻和营养吸收障碍可导致体重增长缓慢或下降,需评估营养状况。建议采用低渣高蛋白饮食,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粉剂补充。合并乳糖不耐受患儿应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严重营养不良需静脉营养支持。
儿童结肠炎患儿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低纤维饮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促进肠道蠕动。家长需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体温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粪便常规。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大量便血,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彻底洗手,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