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主要有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5个明显症状。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需及时隔离治疗。
1、发热
儿童手足口病初期多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7.5-39℃之间持续1-3天。发热可能伴随寒战或四肢酸痛,与病毒侵入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高热不退,提示病情较重,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就医。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2、口腔疱疹
患儿口腔黏膜、舌面、颊部会出现2-4毫米的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严重时疱疹可蔓延至咽部,引起吞咽困难。家长可用康复新液含漱或喷洒口腔,配合维生素B2片促进黏膜修复。饮食应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
3、手足皮疹
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直径2-5毫米,疹间皮肤正常,通常不痒不痛。皮疹初期为红色小点,逐渐发展为透明水疱,约1周后结痂消退。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不适。若出现脓疱或皮肤破溃,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
4、食欲减退
口腔溃疡疼痛会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每日进食量明显减少。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引起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建议家长准备米汤、藕粉、牛奶等营养流食,少量多次喂养。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疼痛,必要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
5、精神萎靡
部分患儿会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若发现患儿持续昏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家长须立即送医。临床可能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控制病情进展。
患儿居家隔离期间,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保持室内通风,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增强免疫力。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病例时,需配合疾控部门开展终末消毒。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尽早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