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性头痛的辅助检查主要有脑脊液压力测定、头颅磁共振成像、头颅CT脊髓造影、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1、脑脊液压力测定
通过腰椎穿刺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是诊断低颅压性头痛的金标准。检查时患者侧卧位,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连接测压管,正常脑脊液压力为80-180毫米水柱,若压力低于60毫米水柱可确诊。该检查能同时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生化分析,但需注意术后平卧预防低颅压加重。
2、头颅磁共振成像
头颅MRI平扫加增强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包括硬脑膜弥漫性增厚强化、脑下垂、静脉窦扩张等间接征象。MRI检查无创且敏感度高,能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典型表现为硬脑膜对称性线样强化,可能与代偿性静脉充血有关。
3、头颅CT脊髓造影
通过鞘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可清晰显示脑脊液漏出部位,常见于颈胸段脊膜憩室或硬脊膜撕裂处。该检查对定位自发性脑脊液漏具有较高价值,但属于有创操作,需警惕造影剂过敏或神经根刺激等风险。
4、放射性核素脑池造影
将放射性核素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动态显像,可观察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改变。低颅压患者常表现为核素早期进入膀胱,提示脑脊液吸收加快。该方法能半定量评估脑脊液漏程度,但空间分辨率较低,目前已逐渐被MRI替代。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主要用于排除血管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低颅压,如自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常伴发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检查可显示异常血管结构,同时能观察到静脉窦早显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但需注意造影剂肾毒性风险。
确诊低颅压性头痛后应严格卧床休息,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适量增加钠盐摄入维持血容量。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必要时使用腹带减少脑脊液外漏。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硬膜外血贴片等介入治疗。日常监测头痛性质变化,出现恶心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