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主要表现为肌钙蛋白I/T、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红蛋白等指标异常升高,同时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需立即就医干预。
肌钙蛋白I/T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标志物,通常在心肌损伤后3-6小时开始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升高5-10天。肌钙蛋白升高幅度与心肌坏死面积相关,数值越高提示心肌损伤越严重。肌酸激酶同工酶MB在心肌梗死发作后4-6小时开始上升,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该指标对早期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但骨骼肌损伤时可能出现假阳性。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后1-2小时即可检出升高,6-9小时达峰,24-36小时恢复正常,虽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除实验室指标异常外,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持续性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或紧缩感,可向左肩臂、下颌放射,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等非典型症状,老年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或压低、病理性Q波等特征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血管阻塞部位和程度。
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院前急救时可让患者保持静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入院后需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恢复期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日常生活中应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遵医嘱进行适度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