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亚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时间、病理变化及治疗策略。急性脑梗死指发病48小时内的脑血流中断,亚急性脑梗死则为发病48小时至3周内的阶段,两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干预方式上存在差异。
急性脑梗死通常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或意识障碍,需紧急溶栓或取栓治疗以挽救缺血半暗带。影像学可见明显血管闭塞及早期脑水肿,DWI序列呈高信号。亚急性脑梗死症状相对稳定,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或进展,治疗重点转为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危险因素及康复训练。此阶段影像学显示梗死灶周围出现胶质增生,ADC值逐渐恢复正常。
亚急性期脑组织进入修复阶段,侧支循环代偿更明显,但仍有出血转化风险。部分患者在此期出现卒中后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需结合心理评估与认知训练。急性期干预不当可能加重亚急性期脑水肿,而亚急性期过早抗凝可能诱发梗死后出血。两者均需长期二级预防,但亚急性期更强调个体化血压管理与血脂调控。
脑梗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低盐低脂饮食配合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预后。出现头晕或肢体麻木加重时应及时复查头颅影像,避免擅自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康复期可结合针灸与经颅磁刺激促进神经功能重塑,但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