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在患者存在自主呼吸、心跳、大动脉搏动或明确不可逆死亡体征时不能进行。心肺复苏的禁忌证主要包括胸壁开放性损伤、严重胸廓畸形、终末期疾病及已出现尸僵等不可逆征象。
心肺复苏的核心前提是患者处于心脏骤停状态。若患者仍有自主呼吸或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强行实施胸外按压可能导致肋骨骨折、血气胸等继发损伤。对于存在严重胸壁穿透伤或连枷胸的患者,按压可能加重内脏器官损伤或导致大出血。终末期恶性肿瘤、多器官衰竭等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无法逆转原发病进程,反而可能增加痛苦。临床已记录死亡时间超过30分钟且出现尸斑、尸僵等生物学死亡标志时,心肺复苏已无医学意义。
特殊情况下需谨慎评估,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胸外按压易发生骨折,但并非绝对禁忌。低温导致的心脏骤停需持续复苏至体温回升,而触电患者需先切断电源再评估心律。对于存在"拒绝复苏"医疗指令的患者,应尊重其生前意愿。儿童群体若目击心跳骤停需立即施救,但早产儿或极低体重儿需调整按压深度。
实施心肺复苏前需快速评估环境安全、意识状态和呼吸循环体征,避免对无需复苏者造成伤害。建议公众参加专业急救培训,掌握识别心脏骤停的标准流程。急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反应,一旦恢复自主循环立即停止按压。对于高风险人群,可提前与医生讨论临终医疗决策并签署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