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光照治疗、运动干预、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产后抑郁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心理适应障碍、睡眠剥夺、家族遗传史、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焦虑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心理干预手段,通过纠正产妇对自身和育儿的消极认知,改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心理治疗可帮助解决角色转换引发的矛盾,家庭治疗需伴侣共同参与。每周1-2次、持续8-12周的系统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针对轻中度患者可作为独立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
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哺乳期相对安全,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严重病例可联用阿戈美拉汀片调节睡眠节律。用药期间应监测婴儿嗜睡、体重增长等反应,避免使用帕罗西汀等乳汁分泌量大的药物。药物起效需2-4周,不建议突然停药。
3、光照治疗
每日清晨接受10000勒克斯强光照射30分钟,通过调节褪黑素分泌改善昼夜节律紊乱。对伴季节性抑郁或睡眠障碍者效果显著,2周内可见情绪改善。需使用专业光照设备,避免紫外线伤害。可配合清晨户外散步增强疗效。
4、运动干预
每周3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产后瑜伽、快走等能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团体运动课程兼具社交功能,但需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运动时体内内啡肽释放可产生即时情绪提升效果,持续锻炼有助于预防复发。
5、社会支持
建立母婴健康访视制度,社区护士定期家访评估抑郁风险。配偶参与育儿可降低产妇负担,家庭应避免过度关注婴儿而忽视母亲需求。参加妈妈互助小组能获得情感共鸣,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机构提供的临时托婴服务。
产妇应保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卧室环境需安静避光。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限制咖啡因摄入。家人需观察自杀风险信号如交代后事、自伤行为等。哺乳期用药必须由精神科医生与产科医生联合评估,治疗期间建议持续母乳喂养监测婴儿反应。产后抑郁复发率较高,建议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