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老人是否发生骨折

发布于 2025/07/08 13:04

老人是否发生骨折可通过局部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异常声响、皮肤瘀斑等症状综合判断。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1、局部疼痛

骨折后患处会出现持续性锐痛,按压或移动时疼痛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表现为轻度隐痛,但活动后明显加重。若老人主诉特定部位疼痛且无法缓解,需警惕骨折可能。建议立即停止患肢活动,用硬板固定后就医。

2、肿胀变形

骨折部位通常在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明显肿胀,伴随肢体轴线改变或异常凸起。例如髋部骨折可见患肢外旋缩短,桡骨远端骨折呈现餐叉样畸形。肿胀程度与骨折严重性相关,但部分嵌插型骨折肿胀较轻。发现肢体形态异常时应避免自行复位。

3、活动受限

骨折会导致患肢功能丧失,老人可能无法完成日常动作如行走、握物等。脊柱压缩性骨折表现为翻身困难,肋骨骨折则伴随呼吸受限。需注意与关节脱位鉴别,两者都会导致活动障碍,但脱位关节腔空虚感更明显。

4、异常声响

外伤瞬间听到骨擦音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后期活动患肢可能出现骨摩擦感。但多数老人因听力下降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描述,需通过影像学确认。病理性骨折可能无典型声响,仅表现为轻微外力后的功能障碍。

5、皮肤瘀斑

骨折后2-3天皮下出血会形成紫红色瘀斑,并向远端扩散。骨盆骨折可见会阴部瘀斑,跟骨骨折出现足底瘀青。需与软组织挫伤鉴别,骨折瘀斑往往范围更大且伴有深部压痛。瘀斑颜色变化可辅助判断骨折时间。

发现疑似骨折症状时,应立即用夹板或硬纸板固定患肢,避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脊柱,使用担架保持身体平直。饮食需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西蓝花等,但严重骨折初期应控制高蛋白饮食以防加重肿胀。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定期复查骨愈合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接受抗骨松治疗,预防再次骨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