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可能遗传,也可能由后天因素引起。扁平足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韧带松弛、足部外伤、神经肌肉疾病、肥胖等。
1、遗传因素
部分扁平足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足弓发育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扁平足时,子女发病概率可能增加。这类患者通常在儿童期即可发现足弓塌陷,但多数无明显症状,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复查足部发育情况。
2、韧带松弛
足部韧带过度松弛可能导致足弓支撑力不足,常见于先天性结缔组织疾病或激素水平异常者。这类患者除足弓塌陷外,可能伴随关节活动度过大、皮肤弹性增加等症状。可通过穿戴足弓支撑鞋垫、加强足底肌肉锻炼等方式改善。
3、足部外伤
足部骨折、韧带撕裂等外伤可能破坏足弓结构,导致继发性扁平足。常见于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情况,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伤后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及行走困难。需通过石膏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严重者需手术修复损伤结构。
4、神经肌肉疾病
脑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疾病可能导致足部肌力失衡,引发神经源性扁平足。患者常伴有肌张力异常、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配合矫形鞋、支具等辅助器具改善足部功能。
5、肥胖
体重过大可能使足弓长期超负荷受压,导致足底筋膜和韧带逐渐松弛。这类患者足弓塌陷程度与体重增长呈正相关,多伴随足底疼痛、胼胝体形成等症状。通过控制体重、减少长时间站立可有效缓解症状,严重者需使用定制矫形鞋。
建议扁平足患者选择有足弓支撑的鞋子,避免穿平底鞋或高跟鞋;控制体重以减轻足部负担;每日进行足底肌肉锻炼如踮脚运动、毛巾抓握练习;出现足部疼痛时可尝试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影响行走,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矫形器具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