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主要分为功能性垂体瘤、无功能性垂体瘤和侵袭性垂体瘤三种类型。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或后叶的良性肿瘤,其分类依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是否具有侵袭性等特征进行划分。
一、功能性垂体瘤
功能性垂体瘤能够分泌一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升高。这类肿瘤根据分泌激素类型不同,可进一步分为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泌乳素瘤可能导致女性闭经溢乳、男性性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瘤在儿童期引起巨人症,成人期表现为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则引发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和高血压。功能性垂体瘤的诊断需结合激素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控制激素分泌或手术切除肿瘤。
二、无功能性垂体瘤
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具有临床意义的激素,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头痛、视力视野缺损等症状。由于缺乏激素异常表现,这类肿瘤往往发现较晚,多在影像检查中偶然检出。无功能性垂体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的肿瘤可暂观察。术后需定期复查垂体功能和影像,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三、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瘤具有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特性,可能侵犯海绵窦、蝶窦等邻近结构。这类肿瘤在病理学上仍属良性,但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侵袭性垂体瘤可引起顽固性头痛、颅神经麻痹等症状,治疗难度较大。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时,常需联合放疗和药物治疗。部分侵袭性垂体瘤可能进展为垂体癌,但发生率极低。定期随访和综合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脑垂体瘤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头部影像,出现视力变化或头痛加重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撞击,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对于功能性垂体瘤患者,需严格按医嘱服用药物控制激素水平,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