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胰腺炎、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长期未控制还会增加脑卒中风险。血脂升高主要与遗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及医学干预降低危害。
1、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过高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引发血管狭窄,表现为活动后胸闷、头晕等症状。需控制脂肪摄入并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2、急性胰腺炎
甘油三酯水平超过5.6mmol/L时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病与暴饮暴食、酗酒有关,需禁食并静脉注射胰岛素控制血脂,必要时使用非诺贝特胶囊进行降脂治疗。
3、脂肪肝进展
长期血脂异常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堆积,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乏力,需通过减重、戒酒改善,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保护肝细胞膜。
4、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偏瘫等症状。与高血压、糖尿病共同作用时风险更高,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形成。
血脂异常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克,优先选择深海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定期检测血脂四项指标。已出现动脉硬化者需每半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诱发斑块脱落。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同时监测血糖,多重危险因素协同控制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