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可能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在食用蚕豆或接触某些氧化性物质后,红细胞易被破坏,引发一系列危害。
1、急性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最直接的危害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患者体内缺乏G6PD酶,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接触蚕豆中的氧化成分后,红细胞大量破裂。血红蛋白急剧释放入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尿液呈酱油色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或急性肾衰竭,需立即输注洗涤红细胞并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常见诱发药物包括伯氨喹片、磺胺甲噁唑片等氧化性药物,患者须严格避免使用。
2、高胆红素血症
溶血后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分解为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患者可能出现核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嗜睡、肌张力增高,严重时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成人患者可能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伴随皮肤瘙痒和肝区不适。需通过蓝光照射、白蛋白输注或苯巴比妥片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长期反复溶血还可能继发胆管结石和肝硬化。
蚕豆病患者应终身避免食用蚕豆及制品,慎用解热镇痛药、抗疟药等氧化性药物。家中需常备碳酸氢钠片应急使用,出现血红蛋白尿或黄疸时立即就医。建议患者随身携带疾病警示卡,直系亲属需进行G6PD酶活性筛查。日常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均衡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E和叶酸的食物如菠菜、鸡蛋等,帮助维持红细胞膜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