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由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肿瘤、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皮肤黏膜黄染。
1、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可能与高脂饮食、胆道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绞痛、陶土样粪便等症状。胆管结石引起的胆汁淤积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茴三硫片等药物促进胆汁排泄,结石较大时需行内镜下取石术。
2、胆管炎
胆管炎可能与细菌感染、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寒战高热、皮肤瘙痒等症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需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合并胆管狭窄时需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3、胆管肿瘤
胆管癌可能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病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黄疸、体重下降等。早期胆管癌可手术切除,晚期患者可选用吉西他滨注射液联合顺铂注射液化疗,或置入胆道支架缓解梗阻。
4、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服用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肝内小胆管,表现为用药后出现黄疸伴转氨酶升高。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严重者需血浆置换治疗。
5、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早期仅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后期出现皮肤黄染。确诊后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延缓进展,对治疗反应不佳者可联合奥贝胆酸片,终末期需肝移植。
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加重胆汁分泌负担的食物。每日适量补充维生素AD软胶囊预防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穿着棉质衣物减少皮肤瘙痒刺激。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出现粪便颜色变浅或皮肤黄染加重时需及时复诊。注意避免自行服用中草药或保健品,部分成分可能加重胆汁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