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主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可能由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1、右上腹疼痛
胆结石引起的疼痛多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胀痛,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严重时伴随大汗、面色苍白。此类症状与胆囊收缩时结石嵌顿有关,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若合并胆囊炎,可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
2、恶心呕吐
约半数胆结石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尤其在进食高脂饮食后加重。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含胆汁。该症状由结石刺激胆道神经反射引起,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建议发作时禁食并补充电解质,必要时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缓解症状。反复呕吐需警惕胆源性胰腺炎。
3、黄疸
当结石阻塞胆总管时,胆汁无法排入肠道而反流入血,导致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陶土样大便。黄疸可能伴随皮肤瘙痒,与胆红素沉积有关。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MRCP明确梗阻部位,严重者需行ERCP取石术。可短期使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改善胆汁淤积。
4、胆固醇代谢异常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主要病因,与肥胖、高脂饮食、雌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胆固醇结晶析出后逐渐形成结石,此类结石多呈黄色或白色。建议控制体重,减少动物内脏和蛋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浓度。
5、细菌感染
胆道感染可改变胆汁成分,促进胆红素钙盐沉积形成黑色素结石。常见于胆道蛔虫症、反复胆囊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进行血常规和胆汁培养,急性期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慢性感染者可长期服用茴三硫片改善胆汁分泌。
预防胆结石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空腹,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空,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40岁以上肥胖女性、多次妊娠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发现胆囊息肉或胆汁淤积时及早干预。出现持续腹痛、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发生化脓性胆管炎或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