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动脉血管瘤可通过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三种方法治疗。腹部动脉血管瘤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腹痛、压迫症状等。
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瘤体较大或存在破裂风险的腹部动脉血管瘤。常见术式包括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手术可直接切除病变血管段并重建血流通路,但需开腹操作,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实现微创治疗,主要方式有覆膜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该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导入导管,在X线引导下放置支架隔绝瘤腔或栓塞供血血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对血管解剖条件要求较高,可能出现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基础疾病和术前准备,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盐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药物可延缓瘤体进展但无法根治,需定期复查评估瘤体变化。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确诊腹部动脉血管瘤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腹部受压,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3-6个月复查超声或CT观察瘤体变化,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