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和肛周疾病。慢性腹泻通常由肠道功能紊乱、感染性疾病、消化吸收障碍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长期未干预可能对健康造成多重损害。
1、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会导致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肌肉萎缩、贫血等表现,儿童群体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调整饮食结构为低渣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补充剂干预。
2、电解质紊乱
频繁水样便易造成钠、钾、氯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乏力、心律失常甚至意识障碍。重度脱水患者需静脉补充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纠正失衡,同时监测血生化指标。
3、继发感染
持续腹泻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细菌毒素入血风险。若伴随发热、脓血便等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性痢疾或艰难梭菌感染,需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控制感染。
4、肛周疾病
粪便反复刺激会阴部易诱发肛裂、痔疮或皮肤糜烂。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若出现肛周脓肿需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感染治疗。
慢性腹泻患者应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避免摄入生冷、辛辣及高脂食物。可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土豆等食材,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日常注意腹部保暖,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出现血便、显著消瘦等情况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必要时完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