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损伤等危害。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类型,其危害主要与血糖长期升高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害有关。
1、多饮多尿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和尿量明显增加,进而引发口渴和多饮。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带走大量水分,每日饮水量可能超过3000毫升。这种情况在1型糖尿病初期尤为典型,可能伴随夜尿频繁。
2、多食消瘦
尽管进食量增加,患者仍可能出现体重下降。由于胰岛素缺乏或抵抗,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机体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一个月内体重可减少5-10公斤。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无此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显现。
3、视力模糊
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暂时性屈光不正,表现为视物模糊。长期未控制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导致失明。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可延缓进展。
4、手足麻木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神经,表现为对称性手足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常见于足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进展为糖尿病足,增加溃疡和感染风险。神经损伤还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导致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
5、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沉积,加速血管狭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搭配适量优质蛋白。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避免吸烟饮酒,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和足部情况,出现伤口感染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