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饮食需注意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补充水分、避免刺激性食物。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合理饮食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并促进恢复。
1、清淡易消化
选择米粥、软面条、蒸蛋羹等低纤维食物,减少肠道蠕动刺激。发病初期可暂时禁食1-2餐,待呕吐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防止加重消化负担。
2、少量多餐
每日进食5-6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100-200毫升。急性期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过量进食可能诱发呕吐或腹胀。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增加单次食量,但仍需保持进食频率。
3、补充水分
每2小时饮用200-300毫升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腹泻严重时可添加少量葡萄糖增强水分吸收。避免含糖饮料及牛奶,可能加重渗透性腹泻。
4、避免刺激性食物
禁食辛辣调料、酒精、咖啡等刺激胃肠黏膜的食物。恢复期仍需限制粗纤维蔬菜、坚果等难消化食物,直至大便性状完全正常。生冷食物如冰品、凉拌菜可能诱发肠痉挛,应加热后食用。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洁会阴部防止皮肤刺激。所有餐具需煮沸消毒,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出现中毒性痢疾或脱水,须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添加低脂酸奶、香蕉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帮助修复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