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月季刺扎手后出现肿胀可能由局部感染、异物残留、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消毒处理、药物干预、就医清创等方式治疗。
1、局部感染
月季刺可能携带土壤中的细菌,刺伤后易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严重时出现化脓。需用碘伏消毒液反复冲洗伤口,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若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2、异物残留
刺伤后植物倒钩可能残留在皮下组织,持续刺激会导致肉芽肿性炎症。表现为持续性肿胀伴按压痛,可能触及硬结。建议使用放大镜配合镊子清除可见刺体,深层异物需通过超声定位后手术取出。
3、过敏反应
月季汁液含有的植物蛋白可能引发Ⅰ型超敏反应,通常在刺伤后30分钟内出现风团样皮疹伴剧烈瘙痒。可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严重过敏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4、淋巴管炎
感染沿淋巴管扩散会出现红色条索状隆起,伴随淋巴结肿大。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患肢抬高减轻水肿。反复发作可能需进行淋巴管造影检查。
5、破伤风风险
生锈或污染的月季刺可能携带破伤风梭菌。若5年内未接种疫苗,需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早期表现为咀嚼肌痉挛,后期出现角弓反张等全身症状。
受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挤出残血但避免过度挤压。48小时内观察是否出现放射状疼痛、皮肤发黑等坏死性筋膜炎征兆。日常修剪月季时应穿戴加厚园艺手套,修剪工具定期用75%酒精消毒。过敏体质者接触植物后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暴露部位预防皮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