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刀口下面的硬块可能由皮下血肿、脂肪液化、瘢痕增生、缝线肉芽肿或切口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理疗、药物干预或手术修复等方式治疗。
1、皮下血肿
剖腹产术中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血液积聚在皮下形成硬块。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局部淤青和压痛,触摸时有波动感。早期可通过冷敷减少出血,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持续增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等药物,严重时需穿刺抽吸。
2、脂肪液化
肥胖产妇或电刀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脂肪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质地较软的硬块,可能渗出淡黄色液体。需要每日消毒换药,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医生可能开具康复新液湿敷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出现明显波动感时需切开引流。
3、瘢痕增生
体质因素或伤口张力过大可导致胶原过度沉积形成坚硬瘢痕疙瘩,表现为突出皮面的红色硬块伴瘙痒。产后3-6个月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配合硅酮凝胶敷料压迫治疗。顽固性增生可考虑脉冲染料激光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
4、缝线肉芽肿
对可吸收缝线产生排异反应时,伤口周围可能出现黄豆大小的硬结,表面可见黑蓝色线头。需要医生用镊子取出残留缝线,外涂卤米松乳膏减轻炎症。反复发作的肉芽肿可能需要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
5、切口感染
细菌感染引发的炎性硬块常伴红肿热痛,可能有脓性分泌物。需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形成脓肿时需要切开引流,并每日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伤口。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穿着高腰纯棉内裤减少摩擦,6周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适量食用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愈合。如硬块持续增大、伴随发热或剧烈疼痛,需立即返院检查排除深部感染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