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需注意饮食管理、症状监测、药物使用、活动调整和及时就医五个方面。肠梗阻是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起的急腹症,可能由肠粘连、肿瘤、粪石嵌顿等因素诱发,需综合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1、饮食管理
急性期需严格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缓解期从流质饮食开始,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避免高纤维蔬菜、豆类、糯米等易胀气食物,每餐控制在100-150毫升,每日6-8餐。恢复期可尝试软烂面条、蒸蛋等低脂低渣饮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
2、症状监测
每日记录腹痛部位与性质变化,观察是否出现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剧痛。测量腹围变化,关注呕吐频率及内容物性状。监测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警惕发热、血压下降等感染休克征兆。若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超过24小时或出现血便,需立即就医。
3、药物使用
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禁用强效止疼药掩盖病情。肠梗阻缓解后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完全性梗阻禁止口服给药,需静脉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控制感染。禁用泻药及灌肠,避免肠穿孔风险。
4、活动调整
急性期绝对卧床,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症状缓解后每日床边活动2-3次,每次5-10分钟,以促进肠蠕动恢复。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避免突然弯腰、搬重物等增加腹压动作,术后患者需使用腹带保护伤口。
5、及时就医
出现呕吐物带血、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危象时需急诊处理。术后患者若切口渗液伴恶臭,警惕肠瘘发生。慢性梗阻患者定期复查腹部CT,监测肠管扩张程度。结肠梗阻需警惕肿瘤可能,建议完成肠镜等肿瘤筛查。高龄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时需住院纠正。
肠梗阻患者日常应建立饮食日记,严格记录每餐内容与身体反应。恢复期每周测量体重,保持体重波动在1公斤以内。可尝试餐后30分钟顺时针按摩腹部,但出现疼痛需停止。建议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梗阻病史及禁忌药物。术后患者需每年复查腹部超声,粘连性梗阻患者应避免暴饮暴食。冬季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肠痉挛诱发梗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