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出血原因和严重程度,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药物和内镜治疗控制,仅少数严重出血或内镜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干预。
胃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胃溃疡、胃黏膜损伤、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对于轻度出血,医生通常建议使用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兰索拉唑肠溶胶囊,配合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冻干粉、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内镜治疗如电凝止血、钛夹夹闭或注射硬化剂可有效处理活动性出血点。若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且伴有休克症状,或内镜治疗后24小时内再出血,则需考虑手术。手术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胃动脉结扎术或全胃切除术,具体选择需根据出血部位和患者耐受性评估。
胃出血手术通常分为四个步骤。术前需快速补液输血稳定生命体征,完善胃镜和CT检查明确出血点。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开腹或腹腔镜探查出血灶,对溃疡灶行楔形切除或贯穿结扎供血血管,若为恶性肿瘤则需扩大切除范围。术后需禁食48小时并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患者出院后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胃镜,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复发。合并肝硬化者需同步治疗门脉高压,控制腹水和感染风险。
胃出血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循软食过渡原则,从米汤、藕粉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坚硬粗糙食物。恢复期禁止饮酒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保持情绪稳定以减少应激性溃疡风险。建议每3个月复查胃镜监测吻合口愈合情况,出现黑便或呕血立即就医。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优化基础疾病管理,避免血管脆性增加诱发再出血。长期卧床者应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定期进行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