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营养不良、败血症等疾病。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1、脱水
急性胃肠炎患者因频繁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引发脱水。脱水症状包括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严重时需静脉补液治疗。脱水可能进一步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器官供血。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出现严重脱水。
2、电解质紊乱
呕吐腹泻会导致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引发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可能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等。可通过血液检查确诊,轻度紊乱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严重时需静脉补充电解质。长期电解质失衡可能影响心脏和神经系统功能。
3、肠易激综合征
部分急性胃肠炎患者康复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持续腹痛、腹胀和排便习惯改变。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或肠道敏感性增高有关。治疗包括调整膳食结构、使用益生菌和调节肠道蠕动的药物。肠易激综合征通常需要长期管理。
4、营养不良
长期或严重的急性胃肠炎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引发营养不良。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维生素缺乏等症状。治疗需逐步恢复饮食,必要时补充营养制剂。儿童患者营养不良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特别关注。
5、败血症
细菌性急性胃肠炎可能引发败血症,这是危及生命的全身感染反应。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需立即住院进行抗生素治疗和生命支持。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急性胃肠炎患者应注意休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症状加重或出现高热、血便、持续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应逐步增加饮食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乳制品和粗纤维食物。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和饮食卫生可有效降低急性胃肠炎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