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损伤、雌激素水平下降、肥胖、慢性咳嗽或便秘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漏出。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群支撑膀胱和尿道的关键结构,当肌肉弹性减弱或神经支配异常时,尿道闭合压力降低。长期久坐、缺乏锻炼或年龄增长均可导致盆底肌功能退化。凯格尔运动可帮助增强肌力,严重者需配合生物反馈治疗或电刺激疗法。
2、妊娠分娩损伤
阴道分娩过程中胎头压迫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多胎妊娠或产程过长者更易发生。产后早期可能出现短暂尿失禁,若未及时康复可发展为持续性症状。建议产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必要时使用阴道托辅助支撑。
3、雌激素缺乏
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尿道黏膜萎缩及血管分布减少,导致尿道闭合机制减弱。这种情况可能伴随阴道干涩、尿频等症状。局部使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黏膜状态,但须严格遵循妇科医生指导。
4、腹压增高因素
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使腹压持续升高,间接导致膀胱压力超过尿道阻力。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同样会加重盆底负担。控制基础疾病、减重及避免提重物是关键干预措施。
5、手术创伤
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可能损伤支配尿道的神经血管束,前列腺癌根治术也可能影响男性控尿功能。术后早期进行排尿训练,必要时可使用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提高尿道阻力。
建议患者避免摄入咖啡因饮料,规律进行盆底肌锻炼,每日练习收缩肛门和阴道肌肉。超重者需制定渐进式减重计划,慢性咳嗽患者应积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若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可就诊泌尿外科或妇科评估是否需进行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