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主要由蛔虫感染引起,常见原因有生食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土壤、不良卫生习惯、免疫力低下以及儿童群体高发等。蛔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孵化,幼虫移行至肺部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可能引发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
1、生食污染食物
生吃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是蛔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蛔虫卵可附着在农作物表面,若未通过高温烹煮或有效清洁,虫卵进入消化道后孵化。感染者可能出现脐周隐痛、食欲减退,严重时导致肠梗阻。建议食用前用流水反复冲洗,叶菜类可浸泡盐水10分钟,根茎类建议去皮处理。
2、接触污染环境
蛔虫卵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月,接触被粪便污染的土壤或水源后未洗手进食易感染。儿童玩沙土后啃咬手指的行为风险更高。感染初期可能出现低热、咳嗽等幼虫移行症状,粪便检查可见虫卵。日常需避免赤脚行走于可能污染的场地,接触泥土后需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
3、卫生习惯不良
饭前便后不洗手、啃咬指甲等行为显著增加感染概率。蛔虫卵可通过被污染的手部进入口腔,儿童因卫生意识薄弱更易中招。典型表现为夜间磨牙、面部白斑,严重感染者可见成虫随粪便排出。家长需监督儿童养成洗手习惯,定期修剪指甲,对玩具等频繁接触物品进行消毒。
4、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或营养不良者,对蛔虫幼虫的清除能力下降,更易发展为重症感染。可能出现胆道蛔虫症等并发症,表现为剧烈绞痛、黄疸。此类人群应避免生冷饮食,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
5、儿童易感性高
5-10岁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且卫生意识不足,感染率显著高于成人。重度感染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引发蛔虫性肺炎。集体生活的儿童应每学期进行粪便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联合使用磷酸哌嗪宝塔糖、复方甲苯咪唑丸等药物,家庭成员需同步防治。
预防蛔虫病需建立饮食卫生三级防护:处理食材时区分生熟刀具,蔬菜水果清洗后建议焯水处理;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农村地区需规范粪便无害化处理;儿童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寄生虫筛查。出现持续腹痛、粪便排虫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和驱虫治疗,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