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可能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胆囊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发胆囊内压力升高和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治疗需根据结石大小和症状选择药物排石或手术切除胆囊,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胆舒胶囊等。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逆行感染胆囊可引起急性胆囊炎。细菌通过胆道系统进入胆囊,导致胆囊壁充血水肿和化脓性改变。患者除腹痛外还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3、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妊娠、胆道畸形等因素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汁在胆囊内浓缩淤积,刺激胆囊壁引发化学性炎症。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多为右上腹隐痛和饭后腹胀。治疗以促进胆汁排泄为主,可使用茴三硫片、胆酸钠片等利胆药物,同时调整饮食规律。
4、寄生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蛔虫等寄生虫进入胆道系统可引起慢性胆囊炎。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壁增厚和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隐痛和消化不良。治疗需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片,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除寄生虫。
5、血管病变
胆囊动脉硬化、栓塞等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缺血坏死,引发特殊类型的胆囊炎。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起病急骤,腹痛剧烈伴休克表现。需紧急手术切除坏死组织,术前术后需使用改善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注射液。
预防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急性发作期应禁食油腻食物,以清淡流质为主。慢性胆囊炎患者可少量多餐,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