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就像血管里的“隐形杀手”,平时悄无声息,一旦发作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秋季气温骤降,血管更容易“闹脾气”,有些部位的疼痛可能是血栓发出的警.报信号。特别是以下7类高危人群,更要学会识别这些危险信号。
一、5个危险疼痛信号
1、小腿莫名胀痛
走路时小腿肌肉突然抽痛,休息后缓解但反复发作。这种“间歇性跛行”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典型表现。血栓阻碍血液回流,会导致肌肉缺氧性疼痛。
2、单侧手臂沉重酸痛
没有剧烈运动却出现手臂肿胀、皮肤发亮,按压有凹陷。这可能是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群。
3、胸部刺痛伴呼吸困难
胸口突然出现撕裂样疼痛,深呼吸时加重,可能伴有咳血。要警惕肺栓塞可能,这种血栓通常来自下肢静脉脱落后堵塞肺动脉。
4、头痛欲裂伴视物模糊
突发剧烈头痛,像要“炸开”一样,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颈动脉或脑静脉窦血栓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这种危险信号要立即就医。
5、腹痛难忍伴便血
腹部持续性绞痛,排便时发现暗红色血液。肠系膜静脉血栓会造成肠道缺血坏死,这种疼痛往往止痛药也难以缓解。
二、7类高危人群要警惕
1、久坐不动族
连续4小时不活动就会增加血栓风险。程序员、长途司机等职业人群要特别注意。
2、长期卧床患者
手术后或疾病恢复期人群,肌肉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容易淤滞形成血栓。
3、孕期及产后女性
雌激素水平变化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子宫压迫静脉,风险增加5-6倍。
4、口服避孕药人群
某些避孕药会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服用期间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5、肥胖人群
BMI超过30的人,血液粘稠度明显增高,血栓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6、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受损,更容易触发凝血机制异常激活。
7、有家族史者
直系亲属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自身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3-5倍。
三、预防血栓的日常建议
保持每天2000毫升饮水,稀释血液浓度。每小时起来活动3-5分钟,做踮脚尖、踝泵运动。选择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核桃等。穿着梯度压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限酒,避免血管持续收缩。
血栓形成是个渐进过程,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就能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疼痛,特别是伴随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检查。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从现在开始改变久坐习惯,就是对血管最好的呵护。